庞永辉:非遗文脉要在守正中创新

栏目:非遗论坛 发布时间:2024-01-15 09:49:51  访问量:1474

河北省曲阳县,渊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出雕刻、定瓷、北岳庙“三大文化”瑰宝。曲阳定窑创烧始于隋,盛于北宋,失于元,是陶瓷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重要窑系。

20世纪70年代, “定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第13届、14届全国人大代表庞永辉工作室,常常看到他坐在矮凳上,猫腰、叉腿,双手捧泥,眼盯双手,手随心动,线条优美形状饱满的瓶子、罐子顷刻而出。

庞永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河北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13届、14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庞永辉从事定窑造型及装饰艺术研究 30多年,形成了一整套当代定窑拉坯规范,发明了中空拉坯及双层拉坯技艺。

尊古不复古定窑拉坯,庞永辉为什么能拉得又快又薄,同时艺术性极高?

“青泥手就兴融融,心向白云遨太空。肥瘦高低凭我意,千年载史一旋中。”

也许,庞永辉的这首《七绝·拉坯》道出了答案——那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1992年,庞永辉到定瓷有限公司,跟随陈文增学习定瓷拉坯技艺及造型、装饰艺术。“我学习定瓷从‘仿古’入手,选择梅瓶、玉湖春等宋代定瓷最经典的造型,在仿制时放下自我,这既是修炼技术的过程,也是修炼自我的过程。”

1994年,庞永辉被委派到保定师专美术系学习,系统接受艺术熏陶和文化浸润。

“拉坯是陶瓷制作的一项重要工序,这种手艺活儿看似简单,但要想塑造出大小、薄厚、型体十分称意的器坯,却对匠人有着极高的要求。”庞永辉说,“没有窍门,只能靠勤练多做。”保定学满归来一年多的时间,他只做刻花莲纹小口瓶这一个造型,在无数次的重复中锻炼心性,感知坯体线形,寻找定瓷造型艺术的理性认识。

“拉坯是个体力活,但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是一个手随心塑的历程。坯在手,如在心,心开意解,方能心手双畅。”庞永辉说。看着、旋转的泥坯在自己的手里魔幻一般变化,心中就有“此中有真意”的愉悦。

image.png

多年苦心钻研,庞永辉熟练掌握了揉泥、上轮、拨正、打眼、提筒、放型、收口、下轮、修坯等拉坯操作要领,其拉坯大气洗练、饱满流畅,形成了一整套当代定窑拉坯规范。现在,他所制成的毛坯,只在坯体表面平修一两刀就能达到规定的薄厚度。他的技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庞永辉通过对坯体弧线和用力程度的把握,把定窑瓶类高度由原来的40厘米突破到70厘米、100厘米,把盘碗类最大直径由原来的30厘米突破到40厘米、50厘米,终结了定瓷无大件的定论。

2008年6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泉州举办首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庞永辉从全国19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其拉制的坯体以“器壁薄、速度快、造型艺术性高”获得大赛唯一金奖,庞永辉也成为轰动业内的“全国拉坯状元”。评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点评说:“我走遍了全国各地的瓷区,定窑拉坯拉得最薄、最好。”

“几十年不间断地重复一件事情,肯定会有枯燥、乏味和作品达不到要求时的苦闷,但内心的热爱是化解这些负面情绪最好的良药。”庞永辉说着,一块儿毫不起眼的泥巴在他手里就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和灵魂。

庞永辉对定窑拉坯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他根据生产实践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拉坯杂录》《线形艺术在当代定窑拉坯作品中的显现》等先后在《陶瓷科学与艺术》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为当代陶瓷生产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手就青泥,心向白云”。30多年的枯燥、重复的“旋花飞雪”(拉坯)撇去了庞永辉心中的浮躁,定瓷文化底蕴在他身上不断沉淀、绽放,他也赋予了定瓷作品文化气息的时代烙印。

守正中创新

除了拉坯,庞永辉另一个拿手绝活,就是“跳刀”。其跳刀手法,立刀如点,卧刀如线,形状多变,或鳞鸿、或光波、或斧削、或披麻,姿态万千……

定窑刻花是应用最广泛、最有特点的装饰方法,在陶瓷装饰史上也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刻花讲究的是和写意画一样,不能描也不能改,完全靠性情发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

庞永辉在定窑胎体上刻花,其刀行如流水,花成如满月,一起一落、一翻一转俱成定式,抑扬顿挫间一气呵成,刀停线止,可谓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跳刀纹属于装饰范畴,在古定窑器物中偶尔出现。但是形式只有单刀席纹一种,最终因为定窑刻花、印花的崛起而没有成为定窑装饰的主流。

如何恢复定窑的跳刀纹?

在多年的实践中,庞永辉记不清刻坏了多少件坯子。听起来简单的手艺,看起来龙飞凤舞的刀具,其中的艰苦与辛酸只有庞永辉知道……

在制作《跳刀纹荷口瓶》时,庞永辉曾尝试用跳刀纹顿点技艺完成。“这样点顿会很均匀、完整、有秩序。”但在操作中,他发现人自身的缺陷往往会打破这种均匀。“人的呼吸变化、手臂关节的运动曲线,下刀时总会造成力度的改变,呈现的效果总有缺憾,达不到想象的均匀。”

“但后来我发现,恰恰正是这种缺憾,让跳刀纹路反而更具律动感和节奏感。”于是,庞永辉不再刻意把握手的力度,反而让不可逆转的缺陷自然流露出来,展现器物缺憾美。

庞永辉通过对泥坯干湿和弧线的把握、力量与速度的调整,其作品的跳刀纹装饰呈渐变有序排列,节奏明快,简约质朴;点状纹清新自然,给人以律动的工艺美感;复刀纹如刀劈斧砍,给人以爽健奔放的艺术触动。

“定窑刻花展现出的不仅是俊美,更是灵动的意蕴。”庞永辉继承唐代少有的陶瓷跳刀纹(席纹)装饰,还独创了当代多种跳刀工具,整理出点状纹、网状纹、绳纹、水纹、单刀及复刀纹等十几种纹样,把失踪了上千年的跳刀纹救赎出来,创造性地用立刀和卧刀综合技法赋予其新生命、调教以新姿态,丰富了定瓷艺术品的装饰花色,被业内人称为“当代定窑跳刀第一人”。

在国家级各项作品评比中,庞永辉作品每每成为评委们关注的对象,频频获得大奖。2008年,其作品《荷衣刻花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金奖。2013年,作品《太和跳刀纹剔花瓶》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最高奖“大地奖”金奖……

2013年,庞永辉创造了陶瓷拉坯史无前例的中空拉坯及双层拉坯技艺。所谓中空拉坯即拉制的器形呈中空状,强调口沿肥厚、圆润变化,在视觉上打破了原有实用功能性,凸显了器物情感化表现。双层拉坯为拉坯作品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拉制到口沿部位时可做双层,使器形空前丰富。

作品《唇》是庞永辉颇为满意的一件作品,其创作历时一年时间,经过无数次研究实验创作出来。“《唇》具有碗的特征,但坯体为双层、中空,口沿变宽,既具有质朴素雅等定瓷的核心艺术气质,又打破了其原来的空间,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庞永辉说

双层拉坯使定瓷器形空前丰富,也引起了陶瓷拉坯界的普遍关注。2014年3月,庞永辉创作的双层拉坯作品《石榴花开刻花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

传承中延续

“人才队伍培养是发展和创新产业的核心。只有解决了人才梯队建设,才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庞永辉说,“定瓷的传承与发展既要坚守传统制瓷技艺,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当代生活,传承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

要复兴定瓷文化,绝不仅仅是死守过去的辉煌,而是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融入当代生活,在老手艺中注入新鲜的生命力。目前,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定瓷传承再次面临着断代危险——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大多已年过七十。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收徒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薪火传承的体现。”庞永辉说,“我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创新人才,为非遗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庞永辉在工作的同时,还课徒授艺。目前,他培养了十几名拉坯工,多名已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大奖,成为定瓷传承的主力军。

2017年,庞永辉创办了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面向社会定期免费培训定瓷产业工人。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创业,也为定瓷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学员韩涛进入定瓷行业前是一名大货车司机,运输行业的不景气使他的工作时断时续。在庞永辉的指导下,他成立了手工定瓷作坊,年收益达到50多万元。2018年,23岁的郭少雄在庞永辉的鼓励下,开始3D建模、3D激光雕刻等新技术尝试。“原来手工制胎,单个用时2-3天,而3D建模只需1天就能完成,并且能精确控制坯体厚度、造型弧度。”

随着新学员创业增多,定瓷日用瓷销售占比由20%增加到了90%,定瓷产品正逐渐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大批年轻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创业,定瓷非遗的“指尖技艺”,逐步转化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指尖经济”。

“非遗传承进校园,让孩子从小接触家乡的传统艺术,在体会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庞永辉依托定瓷职业培训学校,组织开展了定瓷文化进校园、青少年陶艺体验培训等活动,通过工艺美术大师现场讲解、教学,师生近距离观览、体验,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非遗技艺的兴趣。

“定瓷的传承与发展既要坚守传统制瓷技艺,又要有创新精神,加大非遗产品创新力度,定瓷才能实现从收藏品功能向实用型物品转变。”庞永辉说,“在定瓷产品走向市场过程中,既要把刻花、剔花、印花等纯手工符号留下来,又要运用当前科学技术提升工艺,让定瓷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如今,定瓷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行业前景相当广阔的艺术门类,融入人间烟火的定瓷日用品,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古瓷,新韵。曲阳县依托定窑技艺,定瓷企业已达2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年产值2亿元。定瓷已经成为曲阳重要的经济产业和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