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
栏目:非遗名录 发布时间:2024-01-10 13:21:25  访问量:1700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皮革为材料,剪刻成各种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通过灯光照射,使影像投射在幕布上,表演者在幕后操纵,讲述故事。皮影戏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image.png

一、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皮影戏起源于秦汉时期,最早是用兽皮制作,后来逐渐发展为用牛皮、羊皮等材料制作。唐代时期,皮影戏已经成为宫廷娱乐的一种形式。宋代以后,皮影戏逐渐传播到民间,成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明清时期,皮影戏进入鼎盛时期,各地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皮影艺人和作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

二、皮影戏的艺术特点

1.造型生动:皮影戏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都是通过剪刻皮革而成,具有很高的立体感和生动性。演员在操纵皮影时,可以根据剧情需要,灵活地变换动作和表情,使观众感受到戏剧的张力。

2.色彩艳丽:皮影戏的幕布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如红、黄、蓝、绿等,与剪刻的皮革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夺目。

3.音乐伴奏:皮影戏表演时,通常会有专门的乐器伴奏,如二胡、笛子、锣鼓等,以增强气氛,使表演更加引人入胜。

4.语言表达:皮影戏的表演者在操纵皮影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歌唱、念白等方式,讲述故事内容,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image.png

三、皮影戏的文化价值

1.历史价值: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皮影戏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2.艺术价值:皮影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造型、色彩、音乐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皮影戏还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如雕刻、绘画、剪纸、刺绣等,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

3.教育价值: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通过观看皮影戏表演,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皮影戏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皮影戏的保护力度。

1.加强立法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皮影戏的保护范围和责任主体,确保皮影戏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皮影戏事业的投入,支持相关领域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工作。

3.开展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皮影戏,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

4.培养传承人才:鼓励和支持皮影戏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批优秀的皮影戏表演者和研究者,使皮影戏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之,皮影戏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选取几个不同地区的皮影戏项目,为大家做简单介绍:

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较大的种类之一。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image.png

唐山皮影戏中的抬轿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和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和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

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凌源皮影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板腔体声腔音乐,能完美表达皮影戏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忧多种情感。

image.png

凌源皮影戏艺人表演

在制作方面,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方法雕刻这些影人。

此外,凌源皮影戏的传统及现代影卷十分丰富,多达三千余件,是开展相关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的重要资料。

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华县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image.png

华县皮影戏《西厢记》

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擅板的拍板节奏。这些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久演不衰。

image.png

老腔艺人表演

湖南皮影戏

湖南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中国南方皮影的主要特征,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保留的传统剧目达数百种。

image.png

湖南皮影戏传统皮影人物

湖南皮影的影人多为“纸偶”,在影型制作上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雕刻刀法丰富,虚实结合,繁简相映,表现出与北方皮影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角色行当齐全,各行当又有细分,如旦角又分青衣、花旦、瑶旦、刀马旦、闺门旦等,且各有各的皮影表演程式。湖南皮影戏历来有注重角色性格的表现,表演时细腻传神,动作性很强,强调戏剧冲突。

腾冲皮影戏

腾冲皮影戏是腾冲地区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流传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情趣及自然环境的差异,腾冲皮影戏形成“西腔”和“东腔”两大流派。“西腔”的靠子,即供表演的皮影人物和道具,小巧精美,音乐节奏轻快,唱腔高亢嘹亮;“东腔”的靠子高大庄重,音乐舒缓优雅,唱腔委婉细腻。腾冲皮影的剧目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尤以三国戏、列国戏、封神戏、水浒戏、西游戏等连台本戏居多,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表演操作灵活自如。腾冲皮影的靠子制作技艺经过一代代艺人不断传承,已日臻成熟,既有中原皮影风格,又有明显边地地域特色。

image.png

腾冲皮影戏艺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