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到“火”,镇巴非遗传承发展做了什么?
栏目:特别关注 发布时间:2024-01-18 09:15:16  访问量:1025

有人说,即便再繁华、再喧嚣的城市,也不可避免地有许许多多沉寂多年的小街背巷穿插其中。这些小街背巷犹如城市的血管和神经,给城市赋予了无限的灵气和灵动,也给城市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生趣。

在镇巴县城水井街苗家汇,穿着苗服的绣娘一边绣绣品一边和游客介绍苗绣的特点,精湛的技艺引来游客阵阵赞叹。

苗家汇既是一个景点,也是去年年底命名的省级非遗工坊。绣娘们在这里绣作品,也传授技艺,向游客们讲述镇巴苗绣的由来与传承,同时游客也体验身穿苗服照相留念。像这样的非遗工坊,非遗产品实体店,目前在班城老街已有国家、省、市、县级26个项目入驻,主要包括“陕南(镇巴)民歌传承基地”“镇巴剪纸”“镇巴宣纸”“芳悦茶坊”“土菜示范店”……不同门类的非遗小吃、多姿多彩的非遗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image.png

这是班城老街与非遗项目的一次深度“握手”。将老城改造与非遗资源有机融合。2021年,班城老街作为镇巴县市政设施提升项目的引擎项目,对沈家街、马王庙街、向阳街、水井街4条街区进行改造,整饰、装修沿街200余户商户门面,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商贸古街,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面积6200平米,街道全长1870米。改造后完善了老街的市政功能,焕发了老街的活力。已打造成成为一个商业综合体,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内容植入、功能整合,通过扫描老街导视牌二维码,让游客了解老街历史、查询游览路线、明确功能分区、溯源食品安全,将老街打造成富含现代科技的数字新街区。目前以民宿客栈、特色非遗工坊、美食、土特产品、民俗表演等多种业态的新型商业圈,培育一批新业态,打造镇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街区。游客徜徉街巷,既能欣赏美景,又能品味镇巴味道。

 一条老街,半部镇巴史。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班城老街,记录着镇巴的发展与变迁,蕴藏着无数老镇巴故事。如今,众多非遗项目的入驻,让这里有了更多可以讲的故事。推开一扇“古窗”,发现一件“新事”,形成了到班城老街看镇巴非遗,一起玩非遗、传非遗、做非遗的“活化传承”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新选择。

接地气的文化更聚人气

走进位于水井街镇巴剪纸坊,迎面而来的是墙壁上挂的一幅幅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镇巴民间寓意的吉祥图案,结合剪和刻手法,意态鲜活、栩栩如生。“我希望游客一进门,就能领到镇巴剪纸的魅力。”镇巴剪纸传承人表示。

image.png

镇巴剪纸历史悠久,流传于晚清时期,盛行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怎么把镇巴剪纸的故事讲出新意,2022年12月入驻老街以来,他就一直在琢磨。一方面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剪纸艺术为己任,开展剪纸进校园、进社区培训等公益活动,以此带动镇巴其他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结合镇巴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他开发出系列剪纸文创产品,创作了《巴山婚俗》《金戈铁马话张飞》等一批融合镇巴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的剪纸作品,并亲自担当讲解员,为游客讲解镇巴剪纸的历史与传承。“镇巴剪纸是一项很接地气的非遗项目,我们也希望打造一个接地气的非遗工坊,让游客市民和游客可以沉浸式地了解镇巴剪纸,爱上镇巴剪纸。”

同样接地气的还有苗绣。进驻老街后,苗家汇的绣娘更忙碌了。除了创作作品、教授徒弟,她们开始系列性地组织研学、整理资料,挤出时间做省级非遗项目镇巴苗绣的传播。

“每到周末,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过来体验传统文化,也有不少艺术工作者来这里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我们能感受到,镇巴苗绣越来越受欢迎了。”苗家汇负责人表示。

以接地气来聚人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正是镇巴县委、县政府打造班城老街特色非遗街区的初衷。

非遗传承人开展展演展示、授徒传艺等传承实践活动,需要在一定空间内展开。但目前不少传承人缺少相对固定的场所或场所位置较为偏僻,导致受众群体难以进一步扩大。

为解决这个难题,2023年9月,镇巴县出台《镇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镇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的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镇巴县在位于县城黄金地段的班城老街,由政府出资,对老街门面集中装饰改造,遴选有价值的项目入驻,激发传承人传习热情,促进项目普及和传播。班城老街非遗特色街区应运而生。

为相对全面展示镇巴特色,镇巴文旅部门在综合考虑项目类别、观赏性、体验性的基础上,首批遴选了镇巴苗绣、宣纸、剪纸等具有镇巴特色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项目,打造非遗特色街区,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为传承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市民和游客带来差异化的体验。

“镇巴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也有着深厚的“三乡”文化底蕴。在这里,我看到了美景,也从这些非遗项目中领略到镇巴文化的魅力。”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说。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

在非遗街区里,镇巴宣纸坊也是必看之处,它的建成对保护和传习镇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弘扬宣纸文化,发展宣纸文化旅游等方面产生了关键性作用。

“宣纸原本没有艺术价值,但是到了艺术家手中,就能化身为无可替代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传承宣纸的意义”。镇巴宣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说。

在非遗发展这篇文章里,“传承”这两个字力透纸背。

某种程度上,非遗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要获得发展之“实”,就需要把握变化之“势”。在非遗项目挖掘与保护力度逐步加大的当下,如何顺势而为,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近年来,镇巴聚焦非遗项目的本体保护与活态传承,以传承促发展,以发展反哺传承,盘活非遗“旧”资源,擘画融合发展“新”篇章。

擘画基础——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做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建立完善保障机制,为非遗传承人排忧解难。

擘画联动——建立“中心+基地+传承人”的传承结构,以县文化馆(非遗展示馆)为中心,打造一批非遗展示和传习场所,辐射带动全县非遗传承人。

擘画导向——瞄准市场需求与风向,以产业化思维推动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打造区域非遗品牌……

班城老街非遗街区的打造正是这局棋中的一手。一子落,满盘皆活。

 从众多非遗工坊、项目入驻到搭建沉浸式体验空间,从开展研学游学活动到节庆举行民俗活动展演、展示,班城老街非遗街区一方面以非遗吸引游客,发挥文化磁极效应;另一方面以旅游涵养非遗,推动非遗项目实现从存活到繁荣。

对镇巴而言,非遗街区的打造绝不是非遗项目的简单聚集,而是文、商、旅的有机融合。“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以现代科学视觉,讲述非遗传承故事,推动非遗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镇巴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说。

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周末或节假日带上孩子,剪一幅窗花,亲手制作一条扎染围巾,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品特色美食,观非遗展演......非遗正在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非遗传承人也随着发展转变思维、开放心态,在循古法、守正道的基础上,拥抱新渠道、新平台、新市场。

2023年进驻老街后,芳悦茶坊的李茂芳就开始研究直播带货的事儿。她在直播间用年轻人流行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产品:“家人们,这是我们汉中市芳悦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加工、研发‘芳悦一品香’牌系列绿茶、炒青……”虽然直播刚起步,粉丝量不大,她却能清楚地感受到“这条道可行”。

实践证明,非遗是一项活态的技艺,需要更鲜活的传承与展示方式。与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既是形势使然,也是非遗的自觉追求。

依托班城老街非遗街区,镇巴对这些聚集起来的非遗项目做了更深层次的规划:既注重传承民俗技艺的工匠精神,又充分考虑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鼓励非遗与文创、手造产业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更生动、更丰富的平台进行展示。

去年以来,镇巴文旅部门对镇巴的非遗项目进行了集中培训,与传承人一起挖掘非遗项目的内涵,寻找非遗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运用新媒体形式,打造“非遗+网络”“非遗+创意”传播模式,丰富传播手段,策划举办更具互动性、传播性的体验活动,将在班城老街打造“非遗展览、体验工坊、传承课堂、传统美食”四大空间,打造更多展览、销售、传习、体验为一体的区域非遗业态,致力于产品创新、品牌塑造、成果转化和做大市场,凝聚镇巴非遗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