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首届非遗夏季博览会闭幕
作者:非遗保护发展网 栏目: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5-08-04 11:42:27  访问量:3211

image.png

游客在草编非遗展区前选择自己心仪的非遗产品

为期5天的辽宁省非遗夏季博览会,8月3日在辽宁省博物馆闭幕。尽管当天有雨,但丝毫没有影响市民和游客前来赏玩的热情,博物馆非遗展区里依旧人流如织。本届非遗夏博会汇聚4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打造“文博+非遗+旅游”沉浸式体验模式,用非遗的魅力为生活添彩,用“非遗+”的方式让辽宁文旅焕发新动能。

非遗活态化

让生活更快乐

皮影“齐天大圣”在孩子的手中不停地翻跟头,孩子们的快乐也随着孙悟空的“筋斗云”实现了新的延展;小男孩兴致勃勃地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蒙古族象棋的棋盘上对弈,围观的孩子们也都跃跃欲试……这是记者在辽宁省首届非遗夏季博览会上看到的一幕,而这样的场面五天来每天都在上演。

记者了解到,本届非遗夏博会早已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去处,现场的观众很多都是全家集体出动,在辽博里一逛就是大半天。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我本来是带孩子到辽博看展览,没想到遇上了非遗夏博会,真是太幸运了。在这里的体验感让孩子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也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本届非遗夏博会突破传统展览形式,通过三大互动场景实现非遗的“活态化”。在匠心体验区市民和游客可以亲手参与剪纸、制笔、传统香制作等技艺实践,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完成个性化作品。在视听展演区,每天轮番上演的古琴、马头琴、锡伯族服饰秀、木偶戏及螳螂拳等20余场表演,激活非遗的视听感染力,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观众们纷纷表示,这种“可触、可感、可学”的模式,将观众从旁观者转化为非遗参与者、保护者,深化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同,尤其是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学习非遗,有利于非遗传承。

非遗多元化

让生活更有味

一张纸、一把剪刀,在冯元平的巧手下,不一会一张虎头加大熊猫的剪纸作品就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东北虎和熊猫栩栩如生的神态引得观众赞叹不已。

本届非遗夏博会特别设置辽宁剪纸板块,涵盖国家、省、市三级的5个剪纸项目——岫岩满族剪纸、初春枝满族剪纸、冯元平剪纸、满族伊尔根觉罗剪纸、辽阳剪纸集体亮相,老匠人、新生代同台展示技艺,多层次展示辽宁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草编的小熊、娃娃鞋、香囊、手串等诸多非遗产品在本届非遗夏博会上特别受欢迎。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市民和游客都在草编、制香等非遗展区前选择自己心仪的非遗产品。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我买了一个非遗草编小篮子,特别漂亮,我觉得这样的东西放在家里会非常有品位,也很实用。”

本届非遗夏博会不但是本地市民消夏的好去处,也成为周边城市市民和外地游客、外国友人的打卡点,几乎每一位来到非遗夏博会的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非遗创新化

让文化润生活

当天下午,在辽宁省首届夏博会的现场还迎来了一群外国留学生。他们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氏糖人的展区亲手体验画糖画,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胡琴制作技艺展区,感受中国乐器的独特魅力。

记者了解到,本届非遗夏博会还设立“辽宁优质产品”展区,推动非遗文创与市场对接,提振消费信心,让平台效应借力博物馆流量优势,为非遗项目提供产业孵化平台,探索“以文兴业”新路径。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凤满表示,本届非遗夏博会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创新构建“文博+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通过现场的非遗作品展示、非遗技艺展演等,让观众和游客深刻地体会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实现“非遗与文博”“非遗与旅游”“非遗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探索“以文兴业”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