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如何融入第二课堂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4-02-29 09:36:02  访问量:2060

为了让“非遗”文化在青年人中真正“活”起来,白城师范学院开展了“扬古韵风雅·探非遗传承”第二课堂系列活动。活动依托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和社团特色,让“非遗”走进学生生活,促进“非遗”文化与白师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对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引领作用。

一是让“非遗”融入思想成长课程。学校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党课”、校内各类讲座、“身边人讲红色报告会”等思想成长课程,将“非遗”作品中的红色故事、“非遗”传承人的奋斗故事、“非遗”项目的保护故事等元素融入课程当中,让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魅力,激励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是让“非遗”融入社会实践课程。依托国家、省、校级社会实践项目和各学院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青”力“青”为的社会实践、“投身公益,赤诚奉献”的实习实训、“扬帆计划”返家乡的创新创业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非遗”技艺,积极为“非遗”保护积蓄力量。

三是让“非遗”融入志愿服务课程。以“雷锋活动月”志愿服务活动为例,学校团委开展“青春志愿行,奉献新时代”雷锋月主题团日活动、“雷锋月爱心捐赠活动”、雷锋月社区清扫活动等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非遗公开课”系列课程,把“非遗”文化带到学生身边,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自觉加入“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四是让“非遗”融入读书活动课程。通过举办阅读推荐书目上机答题、读者活动,让学生们阅读《非遗大观》《格萨斯尔》等“非遗”相关书目,获取“非遗”文化知识,启发多维思考,切实感受文化艺术的美好熏陶和滋养力量。

五是让“非遗”融入文体活动课程。围绕讲台、赛台、舞台一体联动,在艺术门类相关学院开设“非遗”艺术类专项课程,与“非遗”传承人共建工作室、聘任课程指导教师、共建“非遗”保护实践基地、设立共创保护项目,将“非遗”传承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六是让“非遗”融入技能培训课程。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理论小课堂、基地大课堂系列技能培训,在教学内容中将理论知识与活态化技能、技艺培养相结合,让传承人走进课堂。例如,通过“吟通经典韵,共传非遗淳”相声快板专场演出、“挥毫落纸 笔墨横姿”书法作品展、“传龙狮精神 铸百年师魂”龙狮艺术表演等活动,将学生带进传承地。开设“非遗”文化艺术课程网络云课堂,在教学手段中将新技术“原境重构”展示与活态化的现场演练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处于活态化、原真性的“非遗”魅力。

七是让“非遗”融入创业就业课程。学校聚焦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以“非遗”文化传承和规范化发展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非遗”类创业就业活动。创建“丁香游园 非遗在‘集’”品牌集市,在开展丁香文化的同时,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创意的出口。学生们在体验市场交易的同时,在无形中播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支持学生创办注册公司,鼓励各学院开展“非遗”特色项目,帮助学生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喜欢“非遗”,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