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香云纱 一两黄金,一两纱
栏目:非遗代表性项目 发布时间:2024-01-11 14:11:08  访问量:1177

非遗香云纱

一两黄金,一两纱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Gambiered Canton Gauze


image.png

▲香云纱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

在我国的丝绸领域里,有一种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海外人士称它为黑色闪光珍珠。它千年传承,荣宠至今;它在岁月的浸润中不动声色地释放优雅,在潮流的变迁中独树一帜地展露风情,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东方美的诗情画意。它不仅是织物,更是文化的传承,以古典的优雅姿态,沉淀着繁华尘世之美。它就是古老而神秘的丝绸明星——香云纱。

香云纱本名莨纱,是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触感如软纸,声音如丝鸣。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得名“响云纱”,后来称为“香云纱”。

2008年6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7月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香云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7月27日,香云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香云纱的手感质地软滑且坚韧,无论做成袍子、马甲、上衣、外套,都有一股浑然天成的古朴韵味。

香云纱的起源

 “香云纱”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的成品称“莨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以桑蚕丝为坯底,以中草药薯莨的汁液浸染,以河泥做催化剂,经过浸莨、封莨、煮绸、泥封、河洗、摊雾等14种工艺、36道工序制作,1-3年的窖藏等待,还需要配合适当的时令和天气,全手工制作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香云纱具有双面异色、轻薄柔软、冬暖夏凉、越旧越好的特点。没过泥的产品称为红云纱,过泥处理后的产品才叫香云纱。

据史料记载,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至明代永乐年间,香云纱已经远销国外,成为中国丝绸的著名产品。此后莨纱业在岭南地区兴盛了数百年, 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20世纪30年代,香云纱流行全国,更在上海滩、北京城风光一时。40~50年代,香云纱畅销南洋、港澳,成为当地时髦衣料。

它是宋庆龄最爱的名贵面料,一件香云纱旗袍,她穿了一辈子。它也是张爱玲最钟情的旗袍面料之一,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曾把香云纱融进了笔下人物,沉香屑•第一炉香里面这样写道:“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

但自70年代以来,品种繁多、价格低廉的新型纺织纤维产品大批涌现,而香云纱制作时间长,成本高,颜色只有单调的黑、褐色两个品种,从而造成香云纱市场萎缩,行业日渐式微。进入21世纪,香云纱这一传统产品,与现代时装结合,溶入了时尚新元素,从而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特别是2008年,国家批准顺德的香云纱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生产技术的传承人。使香云纱的生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image.png

2019年香云纱《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优秀作品海外巡展》作品

2019 年 9 月,香云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于中俄建交70周年系列活动(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优秀作品海外巡展。2021年,伦教香云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保名单、获得欧盟保护。

珍贵切独一无二

香云纱的独特性包括它的面料性能、服用性能以及香云纱的美学艺术性,究其根本,源自于香云纯天然要求极高的原料以及技艺要求极高的工艺,才使得香云纱的性能如此出众且不凡

珍 贵

香云纱的美丽是天、人、自然恰好糅合在一起的传奇。它以丝绸为胚,取天然植物薯莨的汁液染色,再经古法制成,包含多道复杂工序,其制作与阳光、泥土、植被、河水等自然元素密不可分。不可控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香云纱生产的周期与产量。它历时近一年,最少需要20位师傅共同协作完成,是多人劳动的结晶,机器无法取代。所以每一匹香云纱都是无可复制的,非常昂贵。

舒适性

香云纱的舒适性主要表现在舒爽轻便、通透干爽。香云纱虽然在染色及过河泥这类工序中大大降低了香云纱本身的透气性,但是因为工序中与液态水的融合,形成了香云纱拒水性强、持水性弱的特点,通俗点讲就是流汗不粘、速干通透。香云纱穿着时间越长,浣洗次数越多,就愈加细腻柔软,其色泽也变得愈发古朴深邃。这正是香云纱的生命力,也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耐穿性

民间对香云纱面料有一衣传三代”的说法,足以说明香云纱的耐穿性,并且越穿越有它的魅力。因为香云纱面料在制作过程,通过晒莨、煮绸、搓软、拉扯等工序,香云纱的韧性非常强,拉伸力有一定程度提高,耐磨性较强。只要清洗时不大力揉搓,就会非常耐穿。常年穿着,皮肤会与之发生反应,香云纱会越来越柔软,颜色会越来越古朴,呈现一种类似包浆的效果,禅意十足

保健作用

香云纱的保健作用主要因为坯纱绸的丝绸、薯莨汁液及过乌的河泥。丝绸本身对穿着者的皮肤便有光滑、滋润、防过敏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抵御细菌;薯莨本身便具有药用价值,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清热除湿,外用可以除菌除臭,对皮肤有一定的修复保健作用;香云纱通过河泥的媒染,形成的黑色涂层成为了有效阻隔紫外线的屏障,并且薯莨汁液中含有的单宁,也是具有很好的防晒作用,现代很多防晒产品中都有单宁酸这一物质。

香云纱的主要胚料是真丝,正面色泽乌黑发亮,手感柔和光滑;反面色泽呈咖啡色或原底彩色,较为粗糙,并具有莨斑和泥斑痕迹。这也是辨别真假香云纱的方法

晒莨染整工艺

三洗九煮十八晒

制作香云纱是一项非常繁重、辛苦、复杂的工作。正所谓:三洗九煮十八晒,一两黄金一两纱。取植物薯茛的根茎汁液,反复多次浸润真丝绸缎的每一寸毛孔。在南方骄阳如火的草场上暴晒,并由人手翻动一批批巨大布匹。用黑色的塘泥来涂抹、暴晒,再经河水洗涤,让泥土中的矿物成分和薯茛中的单宁发生作用。整个制作过程共有6步14道工序,某些工序还需要重复数10遍,且全部为手工操作,具体工艺概括如下:

image.png

三洗九煮十八晒,一两黄金一两纱

制备染液:将薯莨粉碎榨汁, 过滤制成染液。

煮练坯绸:将坯绸用沸水煮过,晾干,以去除丝胶及所附杂质,使其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能;并在布边用纱线做成“钉耳”, 在布的头尾缝上套筒, 以方便在草地上展开。

洒扫薯莨液:又称为“扫色”, 将布在草地上纬向绷开, 正面均匀淋洒薯莨液, 并用棕帚抹涂扫匀,晒干,再涂,再晒干, 重复数10次, 使织物呈浅红棕色。

浸染晒干:将扫色后的干燥织物, 在常温下放入薯莨液中浸渍, 沥干后平摊于草地上晒干, 这个过程可根据质量需要重复多次。薯莨液要先浓后淡, 以使织物表面能够均匀吸附缩合鞣质, 形成富有良好光泽的红棕色胶膜。晒干时要用竹竿压着布面使其平贴草地, 为防止覆压处晒不干, 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用脚挪动竹竿, 称为踢竹”

河泥媒染:选取珠江三角地区富含铁质的河泥, 用水稀释成浆状后, 用棕帚均匀涂刷于织物的正面, 平摊于草地上进行媒染,称为“过河泥”或“过乌”。在河泥变干的过程中,泥中铁离子会和布上的薯莨鞣酸充分反应生成蓝黑色的鞣酸亚铁,待织物正面呈乌黑色时,即可水洗除去河泥,然后将织物晒干。

过河泥必须在天亮前完成,因为没经阳光照射,化学反应只在一面,颜色不会渗透到丝绸的另一面。晒干后河泥覆盖的一面会呈现出油亮的黑色,而反面依旧为红棕色。如果不经过过河泥的工序,而直接经柔软处理即可制成红棕色的香云纱。

柔软拉幅: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 将染好的织物平摊于草地上约1小时, 使之打上一层雾水, 后放在案板上用手掌将布向四面搓揉多时, 使织物手感柔软, 增加透气性, 同时捋平皱纹, 使幅宽适中。至此, 整个制作过程即告完工。

刚刚制作好的香云纱需存放3-6 个月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加上每年为数不多的生产时段,一匹香云纱从开始制作到投入使用需耗时近一年

传承与创新

香云纱的传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香云纱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由于香云纱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高强度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制作工序没有办法进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传承方式也是以口头相传为主。操作的可控性较差,无法引起年轻人喜爱,香云纱的工艺人年龄较大;香云纱的地理位置及工艺局限性,导致香云纱的数量不多,香云纱的传播途径也是非常少,香云纱的国内外市场发展也不尽人意;香云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国家对其秉承大力发展的策略,但是综合近几年的情况我们发现,香云纱的保护政策不够完善,传承政策也不足够吸引当代年轻人。

作为最能体现丝绸业“中国风”的香云纱,其背后精湛的染整工艺也逐渐没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的工业化发展以及市面上新纺织面料的不断涌入加上人们穿着习惯的改变,香云纱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其制造厂大批量倒闭,风光不再。除了市场冲击这一因素,环境的污染使得香云纱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河泥质量严重下降,香云纱的产量更加艰难。

image.png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香云纱的传承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要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传承与保护做好,还是要尊重香云纱的传统工艺,香云纱的传统制作工艺是非具有价值,再加上香云纱的面料功能特性,具有很高的传承和发扬价值;传承香云纱文化,培养非遗人才,香云纱的传承人及非遗人才需要手工操作,且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完善发展机制,提升香云纱的市场及文化价值。

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是取之不竭的宝藏,香云纱作为我国传统的丝绸珍品, 以其优异的性能,显示着独特的实用、经济、文化和科技价值。现代设计者有责任将香云纱传统工艺加以保护, 并进行创新开发, 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显示活力, 将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