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县着力探索“非遗+”产业链
作者:非遗保护发展网 栏目: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5-09-04 14:47:00  访问量:3266

近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原创民族歌舞剧《战神婻奇飒》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剧场成功首演,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这部基于耿马地区流传的“傣族印太夫人女扮男装率军抗敌牺牲捐躯”故事创作的歌舞剧,融合了女创拳、匝戏木偶戏、马鹿舞、紧那罗舞、蝴蝶舞、古乐舞、乌龟舞等濒临失传的非遗元素,将边疆民族英雄的壮烈史诗搬上“大舞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艺术载体。

image.png

《战神婻奇飒》表演

负责打造表演该剧的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耿马歌舞团)被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表彰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文艺院团”。歌舞团将耿马非遗元素融入日常创作,累计挖掘创作出近200个非遗优秀作品,《傣族女创拳》《傣拳师》等20余个作品荣获国家级及省级大奖,其将传统非遗元素与流行音乐、短视频结合创作的《up耿马》《super佤》《哦迪卡》等民族节庆主题曲更是引爆全网,推动耿马非遗从“博物馆式”保存向活态传承转变。

“近年来,耿马歌舞团参加了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内蒙古‘守望相助’少数民族非遗展演、中缅边交会等演出和栏目录制,让我们的非遗作品走出山门和国门,充分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耿马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说。

image.png

南汀画院一角

耿马歌舞团的成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耿马县“非遗+”的宏伟蓝图之上,这也是当地各级党委政府探索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成果。

耿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拥有各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项,各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3名。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激发非遗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探索“非遗+演艺”“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等“非遗+”传承发展新路径,助力更多手艺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image.png

芒团傣纸文创产品售卖现场

走进孟定镇南汀画院,由傣纸做成的文创产品和傣族传统土陶制品琳琅满目,浓郁的非遗气息和艺术韵味扑面而来。

“我们结合市场需求,对傣族手工造纸、傣族传统制陶等非遗技艺进行开发,形成产业链,累计开发出傣纸23款文创产品、43款傣族传统土陶制品,产品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南汀画院的主理人及党支部书记介绍,南汀画院与农户采取订单合作模式,每年可带动销售芒团傣纸文创产品、傣族竹编近10万件,带动周边村寨1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image.png

翁达村藤篾编制产品

近年来,随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渐成佳境,南汀画院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作为耿马县“一核两翼”旅居产业发展布局的核心区,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推行“非遗+旅居”发展模式,投资770万元建成民宿客栈28间,开发特色餐饮、山地摩托车越野、油画创作、造纸和土陶制作非遗技艺体验等项目满足了游客的多样需求,成功将南汀画院打造成一个集“农、游、购、娱、吃、住、创、训、养”为一体的旅居目的地。

image.png

勐永土锅制作

在耿马,以“非遗+”为纽带形成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故事比比皆是。勐撒镇翁达村依托藤篾编织非遗技艺,发展藤篾编织产业,实现年均产值600余万元,带动130户336人人年均增收1.3万余元,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6万元以上;芒团村充分发挥傣族手工造纸非遗技艺优势,大力发展手工白棉纸产业,年产值超780万元,带动12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人年均增收3.5万元;勐永镇建成土锅非遗家庭工坊8个,年产土锅4000余个,带动户年均增收3余万元。

如今,耿马县正以非遗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篇章。